 
曾經“熱水器”、“抽水馬桶”、“花灑淋浴”,被視為“樓層專屬”,如今在甘肅農村逐步推進廁所革命,提升人居環境,開展美麗鄉村建設,不斷提升群眾滿意感、獲得感、幸福感,讓村民也體驗到和樓房一樣的“待遇”。
      
近期,威武地區農戶改廁項目正在緊密推進,“改一戶、成一戶、用一戶”,開始一場廁所革命改變農村生態環境的諸多痛點。
水,生命之源、生活之本,對于我省干旱山區的農村群眾來說,顯得尤為珍貴。通到家門口的自來水,改變了吃水難的狀況,但由于居住分散、地形結構復雜、建設成本高等因素,污水處理管網還沒能普及。長期以來,“一個土坑兩塊板,三尺土墻圍四邊”,旱廁成為這種情況下唯一的選擇。水倒是不需要,但刺鼻的臭味、亂飛的蚊蟲,嚴重影響著農村人居環境。
廁所革命,為了解決“缺水”這一繞不開的難題,項目通過推廣防凍直通式、糞尿分集式、雙坑交替式、雙甕漏斗改良式、傳統旱廁改造式、無水免沖生態式6種衛生旱廁改建模式,巧解“無水”之難。結合節水防凍三格式、生活污水一體處理式、完整上下水道式、廢棄沼氣池改造式、“一池三改”戶用沼氣池式5種衛生水廁改建模式,新技術的應用,讓關于“寒”與“旱”的制約因素迎刃而解。

下面看看村民們是怎么說的:
“修衛生間的時候順便在旁邊修了一間小廚房,灶臺、廚房水龍頭等一次規劃設計好,感覺生活方便了很多!”最早一批建成衛生廁所的村民李成仁告訴記者。
“村民一個電話,我就開車上門服務,幫他們直接抽空集便桶,然后再把糞污運到地頭進行堆漚使用。”村文書李全錄說,抽一次50元,一戶一年抽兩次就夠了。
采用類似方案的,還有靈臺縣。西屯鎮柳家鋪村,由于改造效果良好,已成為平涼不少鄉鎮的“取經地”。“2019年,多方對比下,我選擇了‘雙甕漏斗式’旱廁,建造周期短,占地面積小。”柳家鋪村村民馮武興說。
馮武興所使用的這種旱廁,由漏斗形蹲便器、糞管和甕池組成。糞便先由蹲便器到前甕,發酵后由傾斜的糞管流入后甕儲存,農戶可定期清理后用作農家肥。這種方式同樣不用水,也沒有難聞的氣味。
“化糞池和清水桶深埋于地下1.3米以下,避開凍土層。沖廁時清水用潛水泵抽上來,按需用量,實用又節水。”腳步來到沙漠邊緣的民勤縣,薛百鎮上新村村民李秀珍介紹著她的“豪華”廁屋,蹲便器、洗手池、淋浴頭等設施一應俱全。
本就干旱少雨的地區,要完成這樣一個廁屋,水從何處來?“我們通過農業高效節水技術,壓減農業用水,每年可節水900萬方。”民勤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張有為說,新改的廁所本就比較省水,目前已改廁的農戶,全部用水量在21萬方左右,只占農業節水量的很少的一部分。
農村改廁“三分建,七分管”。回收的糞污又可以“反哺”農業,廁改之后,每家村民廁所門口的墻上都掛著一個牌子,上面印著排污電話,只要撥打這個電話,排污車就會在約定的時間主動上門服務,非常方便。糞污由農戶運過來后統一沉降處理,然后再和井水混合,用作大棚作物的水肥,每棚可節省一千多元的肥料成本。
與節水問題相伴,防凍同樣不可忽視。冬季持續的低溫天氣,容易導致便器結冰,管道和化糞池凍結。。臨洮縣采用的防凍直通式,垂直的排污管道直接深入凍層以下的集便桶,加之桶身具有一定的防凍作用,冬天使用也完全不用擔心。
農村環境治理以廁所革命為切入點,協同推進農村垃圾收運處理、污水治理、村莊風貌改造,不僅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品質,還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持續可用的有機肥資源,節約農業生產成本,提升農產品的品質,可謂一舉多得!
Copyrights?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蘭州華能生態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隴ICP備19000919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3751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設計制作:宏點網絡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3751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設計制作:宏點網絡